基本情况
王伟杰,河南漯河人。201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现任贵州民族大学教授,社会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文艺学方向硕士生导师。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人才,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先锋”,贵州省“锦绣计划”智库专家,二级会展策划师;兼任“少数民族非遗蓝皮书”“贵州康养蓝皮书”执行主编,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重点研究基地(高等院校)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教育。
开设课程
本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国文化史
硕士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研究、国学经典典籍导读、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
科研成果
1.编著:《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2.编著:《贵州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21》,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22.
3.编著:《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4.独著:《贵阳文化资源利用与文化园区发展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0.
5.编著:《新形势下贵州省独立学院改革创新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20.
6.编著:《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7.编著:《中国西南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8.独著:《冲突与引导: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价值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9.编著:《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10.编著:《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7)》(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11.编著:《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6)》(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2.编著:《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5)》(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主要论文:
1.《智慧康养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以贵州智慧康养旅游产业发展为例》,《理论月刊》2022年12期;
2.《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少数民族非遗整体性保护的“中国模式”》,《深圳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新华文摘》(网络版)2021年第6期全文转载;
3.Creative Design Helping to Lift Left-behind Women in Guizhou out of Poverty and Bring Income Increase,Art and Design 2020年第3期;
4.《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西江模式”研究》,《文化遗产》2019年3期;
5.《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8年4期;
6.《彝族史诗“支嘎阿鲁”中次要人物的箭垛效应研究》,《民俗研究》2018年1期,独著;
7.《藏羌彝走廊视阈下贵州美食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美食研究》2017年4期;
8.《藏羌彝走廊非遗传承保护研究——以贵州传统技艺为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1期;
9.《大健康产业背景下民族医药民俗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4期;
10.《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路径研究——以荆楚文化遗产的开发建设为例》,《深圳大学学报》2016年2期;
11.《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及传承人统计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1期;
12.《神人同体的彝族多面性箭垛式英雄人物支嘎阿鲁》,《民族文学研究》2015年6期;
13.《民俗的未来:多样化研究视角和方法的探求与反思》,《民俗研究》2014年6期;
14.《彝族英雄史诗<支嘎阿鲁>正能量文化精神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5期;
15.《农民主体性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研究——基于河南省七个村落的问卷调查》,《中州学刊》2013年12期;
16.《中国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11期;
17.《数字化传承视域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的重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8期;
18.《多面性“箭垛式人物”的形成原因及其启示》,《民俗研究》2013年5期;
19.《激荡与交流: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实践的交互式探索》,《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2期;
20.《澳大利亚能力型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2年2期。
科研项目
1.主持2022年贵州省理论创新课题(招标课题)《贵州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2.主持中国工艺美术学会2022年度工艺美术科研课题《工艺美术视角下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
3.主持贵州省社会科学院2022年省领导指示研究课题《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背景下乡村建设内涵研究》;
4.主持2021年国家民委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族工作重大需求问题研究课题《多民族文化融合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南路径”》;
5.主持贵阳市2020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重大招标课题《新媒体视野下贵阳贵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研究》;
6.主持2020年度贵州省教育改革重大课题《信息化背景下贵州教育组团式帮扶路径优化研究》;
7.主持2019年四川省教育厅重点人文社科基地重点课题《传统美食制作技艺促进乡村精准扶贫的“贵州经验”研究》;
8.主持2019年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非遗单列课题《贵阳市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发展建设研究》;
9.主持2018年全国民族教育课题青年项目《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发展研究》;
10.主持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贵州经验”研究》;
11.主持2017年四川省教育厅重点人文社科基地课题《藏羌彝走廊视阈下贵州传统美食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12.主持2017年贵州省社科联课题联合基金《贵州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施路径研究》;
13.主持2016年全国民族教育研究课题委托项目《民族文化进校园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二主持人;
14.主持2015年全国民族教育研究课题一般项目《民族教育育人规律研究——以少数民族本科生为例》,第二主持人;
15.主持2014年四川省教育厅重点人文社科基地课题《武汉美食与荆楚文化互动关系研究》;
16.主持2013年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课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正面文化价值引导研究》。
获奖情况
1.2023年1月,《贵州独立学院科研产出现状及转设后提升对策研究》获得贵州省民办教育优秀调研报告奖三等奖;
2.2022年12月,《信息化背景下贵州东西部协同教育组团式帮扶创新路径研究》获得贵州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3.2022年10月,《“双创”背景下民族民间文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获贵州省第十届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4.2022年1月,贵州省康养产业商会“特别贡献专家奖”;
5.2021年7月,《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发展研究——以贵州为例》获得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6.2020年12月,《彝族史诗"支嘎阿鲁"中次要人物的箭垛效应研究》获得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7.2020年9月,《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课程改革实践探索》获贵州省第五届中小学教学成果奖;
8.2020年6月,研究报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2011-2019) 的经验、问题及未来发展对策》获国家民委社科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9.2019年12月,著作《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8》获国家民委社科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10.2019年8月,研究报告《2011~2017年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经验、问题及发展对策》获第十届“优秀皮书报告奖”二等奖。
11.2019年6月,研究报告《我国民族文化进校园理论与实践研究》获贵州第四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2.2019年6月,研究报告《新形势下贵州省独立学院改革发展研究》获贵州第四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3.2018年10月,论文《文化馆助力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贵州实践”研究》获中国文化馆协会征文二等奖;
14.2018年9月,论文《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及传承人统计分析》获第四届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15.2017年12月,研究报告《基于定量分析的我国民族高校教育育人问题与对策研究》获贵州第三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6.2017年3月,研究报告《我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2007~2015)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三等奖;
17.2016年8月,研究报告《2006~2014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及传承人发展的成就、问题及未来对策发展研究》获第七届“优秀皮书报告奖”二等奖;
18.2016年3月,研究报告《2006~2014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及传承人统计分析与未来发展思考》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三等奖;
19.2015年12月,获2015年度中国“十佳会展策划师”提名奖。
学术交流
1.2014年10月,中国武汉,2014年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国际会议;
2.2015年7月,贵州遵义,第五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3.2015年10月,中国武汉,2015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
4.2016年6月,浙江嘉兴,“民俗文化与美丽乡村”2016年嘉兴端午国际学术研讨会;
5.2016年8月,河南郑州,首届“中秋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
6.2017年8月,贵州贵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2017年智库名家学术年会;
7.2017年12月,贵州贵阳,中国民俗学会2017年年会;
8.2018年6月,四川成都,成昆贵渝西“钻石五城”——中国第四大城市群建设研讨会;
9.2018年10月,湖北武汉,2018年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10.2018年10月,天津,传承人“释义”学术研讨会。。
11.2019年9月,北京,“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
12.2021年4月,海南五指山,“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民族教育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wwjhg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