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院动态>>正文
贵州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
2022-04-28 12:19   审核人:   (阅读:)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本学位点于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汉语言文学为基础、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为特色。学位点有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跨文化交际与翻译八个二级学科方向。学位点在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C-位次,2019年被列为省级区域一流建设学科。同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列为国家一流建设专业。2020年,汉语国际教育获批专业硕士点,汉语言文学专业列为省级一流建设专业。2020年学位点参与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

2021年学位点有在校研究生88人。其中,当年招生30人,毕业29人,授予硕士学位29人。有导师49人。

(一)培养目标与学位标准

1.培养目标

根据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和国家对本学科人才的需要,确定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坚持“强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参照国内本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兼顾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之间的衔接,建构“塔型”人才培养体系;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因材施教,体现地方民族院校特色;追踪当代学术最新发展,培养在中国语言文学方面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并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学位标准

基准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4—6年。其中课程学习2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时间为1年。实行学分制,毕业学分不低于35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3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

严格执行《贵州民族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五条规定:通过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6次;通过外语硕士学位水平考试;发表1篇学术论文;通过盲审和硕士论文答辩。

3.培养方向

学位点有文学与语言两大类9个培养方向: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跨文化交际与翻译、逻辑与认知科学。每个培养方向培养目标明确,都能保证师资力量充足。

4.培养条件

学科点有硕士研究生导师49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学位35人,硕士学位10人,其中在读博士1人。每个研究方向都有学术带头人和至少两名正高职称的导师领衔,各学科方向的导师在学缘、年龄、职称等方面形成了合理的梯队建设。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如下:1.龙耀宏,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方向带头人,学位点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2.胡晓东,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方向学术骨干,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贵州民族大学学术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省级优秀硕士生导师。3.龙海燕,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学科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省级优秀硕士生导师。贵州民族大学学科带头人。4.吴电雷,文艺学方向学科带头人,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省管专家,校学术委员会委员。5.颜水生,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学术骨干,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人才,省管专家。6.杨红,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学科带头人,贵阳广播电视台特聘评论员,贵州民族大学学术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7.肖唐金,跨文化交际方向学科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外国语学院院长。

二2021年度建设情况

(一)学位点基本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

2021年新引进双高人才1名和应届博士3名。吴电雷、颜水生获“省管专家”称号,龙耀宏获“省政府津贴专家”称号。

2.科学研究

到2021年底,学科点在研的科研项目4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重大招标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国家语委项目5项,贵州省社科基金项目10项,其他项目13项。王力“滇黔桂硃卷闱墨整理与研究”、董振邦“汉语致谢类言语交际模式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王凤杰“清代贵州戏剧文献整理与研究”、袁愈宗“贵州毕摩彝语诗学研究”等省社科规划项目立项。吴秀菊、朱国祥、喻健等3人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田级会、董振邦2人的省社科项目结项;吴电雷、颜水生、胡晓东、朱国祥等5位老师6部著作正式出版;发表C刊以上论文9篇。完成《乌江流域民国档案整理·思南县卷》(38卷)的出版工作。

3.教学科研平台支撑

学习平台主要有:校逸夫图书馆、文学院资料室,国家财政支持建设的“语音实验室”等。

科研平台主要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贵州省民汉双语服务基地、贵州区域文化与地方文学创新研究基地、贵州省民族语文翻译人才培训基地、贵州省苗学研究中心、贵州侗族文化研究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贵州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4.研究生奖助体系

按照学校相关文件,文学院研究生实施“三助一辅”和奖助工作。文学院现有在读国内研究生88人,其中有35名学生分别担任了助教、助研、助管工作。文学院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生管理规定》和《贵州民族大学学术管理规定》,2021年研究生共计评选出各种奖学金、助学金获奖38项,其中1人获得国家奖学金。总金额达到961000元,学生覆盖率广,奖助比例达到43.2%。文学院评选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评选,对学生的奖励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

(二)、人才培养

1.招生选拔

本学位点研究生招生选拔采用普通招考方式进行,考生需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然后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和英语水平测试(包括笔试和面试)。最后综合成绩达标,资格审查合格的考生才被录取为本学位点的硕士研究生。为了吸引优秀生源,保障招生规模,本学位点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如加大招生宣传,除在学校门户网站发布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外,还组织老师到省内各市(州)地方院校开展招生宣传工作。同时,设立新生奖学金,并采取吸引优秀生源措施,包括构建完善的奖助贷勤补资助体系、实行学术论文奖励制度与参加学术活动资助制度等。

2021年完成研究生招生任务,第一志愿报考人数165人,共招生30名,其中省外11人,省内19人。现有国内在校生88人,留学生11人,共计99人。

2.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

课程教育:结合学科专业方向、学生来源构成特点,把“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贯穿育人全过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内容,挖掘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如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汉藏语言概论”课程,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文字学概论”课程,挖掘出“汉字记录民族语”课程内容,把民族语言文字有机的纳入到汉字文化的大一统之中。文艺学专业的“民族戏剧专题研究”课程,重点关注中国传统戏剧对民族民间戏剧的影响。现当代文学专业“民族文学专题研究”课程,挖掘民族文学与中华传统文学的关系,强调多民族文学对祖国文学的贡献等,都产生了思政育人润物无声的效果。

课程教学:为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不断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学位点根据《贵州民族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精神和要求,制定了本学位点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学位点核心课程由专业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学位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构成,每门课程均制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内容。为了确保课程教学质量,在任课教师选用方面严格要求,所有核心课程全部由高级职称教师开课,并优先考虑师德良好、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学术骨干和教学骨干授课。

通过院校两级加强教学督导,做好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健全校、院两级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督导体系,发挥学校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监督和咨询作用。重视学科点的自我评估,定期发布研究生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21年度,研究生教学督导李锦平、潘朝霖二位教授负责文学院的教学督导工作:教学质量检查3次、教学质量听课2次,课余时间与研究生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质量。

学院对学生培养质量、教师导师教学指导、学科建设质量严格把控。建立以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鼓励教师不断提升凝练学术思想,完善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聚焦前沿。开展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监控和调查评估,全面、及时地了解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和存在问题,并及时预警和调整。对青年任课教师实行“青蓝工程”,指定有经验的老教师通过听课、学术讨论等方式进行辅导,以提高青年导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3.辅导员队伍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党的组织建设。设研究生管理培养科,科长1名,辅导员1名。学位点设研究生党支部,支部书记1名,由主管学院科研工作的老师任支部书记。2021年研究生党支部着力打造“一个支部一亮点,一名党员一旗帜”。除了抓好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理论学习外,还充分利用贵州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息烽县乌江红军渡口、黔灵山烈士陵园等开展“全景党课”教育,锻炼党的基层组织骨干队伍,提升党课的吸引力。注重吸收品学兼优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全年培养积极分子12人,发展党员9人。

4.教材建设

坚持选用国内成熟的教材,特别是马工程教材。2021年出版4部著作,吴电雷《中国西南地区傩戏文化研究》、胡晓东《苗族理词通解(上下册)》、朱国祥《回鹘文献梵语借词研究》、颜水生《中国文学史写作话语研究》,作为研究生教学参考用书。

(三)指导教师

1.导师选聘

严格按照《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导师遴选办法》选聘导师。2021年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吴一文、陈静梅、张成,分别充实到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三个研究方向。

2.导师队伍培训与考核

注重新晋导师的能力提升和角色适应的指导,通过实施“青蓝工程”以老带新,从师德师风、课堂教学、学术等方面加以指导。

导师考核严格按照《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导师考核办法》执行。对导师的师德师风、指导学生、科研情况、学术成果、学术不端等情况进行考核,对学术不端行为执行一票否决。2021年学位点没有出现学术不端情况。

(四)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

1.学术训练

学科点培养方案明确要求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完成5个学术实践学分。经费从学科建设经费、导师项目经费与研究生培养经费中提供支持,确保生均年学术活动经费不低于1000元,并对学生发表高质量论文及比赛获奖给予奖励。

坚持“科教融合、教研相长”,鼓励导师积极探索教学和科研相互融通的新型教学模式改革。突出“教研相长”,导师把学术成果及时融入到教学内容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导师学术研究工作,在学术实践中得以快速成长;注重学生深度参与课程建设,教学活动从灌输型向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的讨论型转化。

2021年研究生参与了学院组织的“贵州傩文化古籍资料整理与数字化制作”“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报告”等系列资料整理和丛书编校出版工作。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的学生参加了导师承担的教育部国、家语委“语言保护工程”专项任务项目。

2.学术交流

因疫情原因,2021年师生学术交流主要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邀请国内著名学者开展学术讲座8次,学术前沿讲座开办到第25讲,研究生参与人数400余人次。下半年学生随导师一体参与国内学术会议60人次,参与国际学术会议1人次,李爽、甘季玲于2021年11月份参加第十三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第七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线上)。

(五)论文质量

1.论文写作管理

学位点严格执行《贵州民族大学学术规范条例》《贵州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和处理实施办法(试行)》《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考试违纪、作弊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教育写入学生手册,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学习宣讲。全面落实《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立德树人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明确导师是学生思想道德和学术行为的直接责任人,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特别是对学术不端行为负责。注重学术规范的过程教育与管理,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等环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学位论文检测不合规范、不通过的坚决整改。获得授权点以来,没有发生学生因为学术论文造假等不端行为被处罚的情况。

2.论文抽检质量

根据《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管理规定》,本学位点从个人培养计划、中期考核、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查重检测系统查重、外送盲审到正式答辩等各环节严格把关,确保论文质量,严防学术不端行为。预答辩、正式答辩环节均采取导师回避与无记名投票表决原则,所有论文全部执行外审双盲制度,经匿名处理后由校研究生院直接送外省2名同行专家审阅或委托教育部学位中心送2名同行专家评阅。本学科点,2021年参加外送评审总人数为29人58本论文。11本获优秀等级,占18.97%;32篇获良好等级,占55.17%;13篇获中等等级,占22.41%;2篇获及格等级,占3.45%;没有不及格。最终,29人全部获得答辩资格,并全部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其中3篇获优秀硕士论文。

强化指导教师质量管控责任、分流淘汰机制,严控重复率,查重率不超过20%,指导教师直接通知学生,延迟答辩。

(六)质量保证与学风建设

1.质量保证

学生的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和中期考核、预答辩等工作环节严格执行学校规定。完成研究生奖学金、“三好生”的评定工作。研究生学术例会工作正常开展,本年度共召开3次学术例会,共有教师74人次、研究生108人次参加,共研讨学术主题21个。召开一次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共有17位导师81名研究生参加,提交论文62篇。

2.学风建设

学生学风教育从五个方面展开:入学初,组织召开全体研究生大会,对他们进行学习、生活、安全教育等方面进行统一要求;组织专题讲座对学术规范、学术素养、学术发展方向进行统一指导培训;实行导师负责制,要求每位导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授业解惑;指导学生学会查阅、使用纸质、电子等多媒介的文献资料。

根据学校制定的《贵州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和处理实施办法》制度,并分“文学类”和“语言类”开设《学术示范与学术论文写作(文学类)》作为学位点一级学科必修课程,将学风、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40号《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贵州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和处理实施办法(试行)》,对论文中出现“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超过40%、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和捏造实事或伪造注释情节严重、购买或由他人代写的硕士论文,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本学位点严格执行学校相关制度规定,通过入学教育、专题教育与导师日常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同时,通过论文查重检测系统与导师审核,强化学生学术行为的监管,防止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现象。2021年学位点未有出现上述学术不端行为。

(七)管理服务

为了保障学生各项权益,做好管理服务工作,院、校两级管理部门制定了《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管理规定》《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评优评奖积分实施细则》和《贵州民族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管理,确保招生、评优、评奖以及培养管理等各环节公平、公正、公开。

执行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机构,研究生院设立研究生管理科、培养科与招生就业科;学院设立研究生培养科,配备专职老师具体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本学位点认真落实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做好指导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在定期开展的教师师德师风、教学等满意度调查中,学生对各层面的管理服务工作满意度均较高,未收到任何投诉或举报。

(八)就业发展

2021年本学位授权点29名毕业生均获得硕士学位,其中国内毕业生23人,就业率93.75%。其中5人在高等学校任教,2人到党校任职,15人从事中学基础教育,1人自谋职业。就业去向14人在西部地区工作,占60.87%,5人到东部发达地区工作,仅占就业人数的21.74%。

(九)服务贡献

学位点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完成省民委委托的民汉双语教材编写出版工作;完成省招生考试院委托的全省高考民族语言口语测试工作;完成雷公山、月亮山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上报政府有关部门;完成省民委委托的全省社会民族语言等级测试工作。

组织完成了“乌江流域民国档案整理”“贵州傩文化古籍资料整理”“少数民族语言调查报告”等系列资料整理和丛书的编校出版工作。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的学生参加导师主持的教育部国、家语委“语言保护工程”专项任务项目,为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积极做贡献。

三、学位点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生立项课题少;2.公开发表高质量科研成果稀见;3.学术研究意识不强,学术训练不充足,研究生学术视野不开阔。

(二)改进措施

1.针对研究生课题立项偏少的问题,文学院提供各种课题申报信息,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指导研究生捕捉学科学术研究增长点,鼓励学生做好课题论证并积极申报课题,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2.针对发表科研成果偏少的问题,文学院在培实学生研究问题素养的基础上,着重培养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在参阅高级别期刊、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基础上不断打磨深化研究成果,以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3.针对研究生研究意识不强,学术训练不充足,学术视野不开阔的问题,文学院、导师及导师组要多多提供从事学术研究的机会,要及时提供学术交流信息,支持导师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研究生参加会议必须提交学术论文,并在会上积极发言、交流,以拓展研究思路,拓宽学术视野。

 

上一条:学术前沿讲座26 戴庆夏:语言描写与语言解释
下一条:文学院图书馆学专业召开考研指导交流会

快速导航

更多..体关注

更多..习园地

更多..料下载